|
關于工業App的六點思考时间:2019-12-13 作者:白工【原创】 在參加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第11次工作組會議上,兩化融合推進處馮偉處長介紹了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: 10家重點平臺的平均設備連接數65萬臺,平均工業App數1950個,平均工業機理模型數830個,平均注冊用戶數50萬,平均活躍開發者人數380人,2018年平均業務收入5億元。 我最好奇的是工業App數,每家平臺能夠平均有1950個,特別好奇兩件事: 1、工業App的定義是什么?工業App的邊界是什么? 2、未來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工業App的生態是怎樣的? 當一個概念不統一的時候,任何關于這個概念的討論都容易引發爭論,而工業App的概念確實是至今沒能統一,旁聽過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的幾次工業App的小組討論,每次關于工業App的定義都要做一些說明。 我認為工業App需要在幾個維度進一步明確: 1、工業App的業務范疇,包括工業機理、工業對象管理、工業流程管理等等,是否包括財務管理、人力資源管理、費用管理等比較通用的App(這些App不僅工業用,各行各業都用,是否屬于工業App)。 2、工業App的應用形式,是不是僅僅是安裝在手機或平板上的App? PC上運行的軟件算不算工業App? 一些設備上運行嵌入式程序算不算工業App?微服務,一些SDK包算不算App? 3、工業App的通用性,一個工業App是可以給某一個行業內所有企業的所有相關操作者使用?還是給一個行業內所有企業特定的操作者使用?還是給一個行業內特定企業的相關操作者?或者只是給某一個企業的特定操作?甚至可能只是針對一臺特定設備的操作? 4、工業App的價值,工業App是將知識與人解耦【另外一種說法是賦能】?還是工業App可以替代重復性勞動?還是工業App可以固化流程? 5、工業App的功能顆粒度,如果一個小功能就是一個工業App,那么可能一個員工會用到非常非常多的App【一個員工操作幾十個App完成工作,將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】,如果功能顆粒度大,這個App的功能相對復雜,而App的數量就不會多,同時功能顆粒度大的App不可能具有太強的功能性。 6、工業App的B/S與C/S架構,應用軟件有兩種架構C/S架構和B/S架構。C/S架構對于移動互聯網就類似于手機App,而B/S架構是基于瀏覽器的HTML的應用,對于移動互聯網,微信小程序有點類似于PC時代的B/S架構。但工業互聯網(或者物聯網)時代,工業App的架構形態是怎樣的? 以上幾個維度將決定工業App的發展趨勢,討論清楚以上幾個維度,對工業App發展有促進作用。 以【工業App通用性】為例來說明未來工業互聯網的走勢: 如果一個工業App的【通用性強】,這個工業App的供應商可以通過銷售工業App來實現價值【與通用軟件行業模式類似】,可以參考的軟件是SuccessFactor 和concur的模式。 如果一個工業App的【通用性差】,最極端的是這個應用只針對于一個企業的一個場景,這類App將會是以服務的模式實現價值【與傳統企業應用軟件模式類似】,有些類似于SAP基于Leonardo做的創新應用。 如果一個用戶會每天的工作非常繁瑣,會調用多個工業App,那么這些工作是否可以交由機器人來替代,一些繁瑣的、重復的、有規則的操作是否可以通過RPA來替代?可以參考文章RPA是企業實現人工智能的最便捷方法。 我認為未來工業App的會呈現多樣性發展的趨勢,不同類型的工業App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生態也將是多樣的。通用的工業App由平臺供應商提供,個性定制的應用由個性服務商來實現。當然也會有新的技術如RPA在通用應用與個性定制功能之間做緩沖,實現顆粒度小的通用軟件,通過RPA實現操作流程的重新組合調用,降低用戶的操作復雜度。 |